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手机号码,快捷登录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432|回复: 0

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

[复制链接]

18

主题

60

回帖

248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248
发表于 2024-9-27 18:07:0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文来源网络。由于在电脑里保存时间久了不知道是哪个网站上复制的,在此对原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。



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全称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》,或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》,又称《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》,简称《清静经》、《常清静经》。
图片“太上老君”是道教信众对“老子”的尊称。“太”为大之意,“上”为尊之意,“太上”是道门最高之辞,用以称呼其神仙体系中品位极高之神,故为宗祖,太上老君是大道的另一尊号,太上老君就是道,道就是太上老君。
“老”即寿,“君”是尊号,道清德极,所以称为君。说明“老君”为众圣之祖,真神之宗。一切万物,莫不皆因老君所制,故为宗祖。

“常”为恒也,永久;“清”为元,开始;“静”为炁(qì),“经”为法。

一则为圣人之径路,二则为神仙的梯凳。凡学道的人,都因经戒而成真圣。圣人没有不借经而成为圣人,不凭借元炁而成道的。

《清静经》作者不详,全文仅401字,主要阐述“如何清静,渐入真道”,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。


道教称“老君”西游龟台之时,为“西王母”说《常清静经》。
后经仙人转传,为【葛玄】所得,笔录而传之于世。
即文中葛玄曰:“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,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,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。西王母皆口口相传,不记文字,吾今于世书而录之。”

因而《清静经》被认为是三国时葛玄依托之作。

“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”,即:太上老君向众生讲解关于清静修行的重大意义。

《清静经》就是以太上老君的名义讲述关于清静的意义。

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著名的道士都为《清静经》做过注,比如说杜光庭、白玉蟾、李道纯等人,都有注释。有从内丹修炼的角度,有从外丹修炼的角度,有从阴阳辩证的角度,有从三教圆融的角度,各自的切入点是有差异的。

不管是正一派还是全真派,都以老子作为最高教主,神格化的老子就是太上老君。

老君曰。
大道无形。生育天地。
大道无情。运行日月。
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。
吾不知其名。强名之曰道。


老子说:
大道本来无有形象,但是能够生养天地。
本来无有情感,可是能够运转日月的周流。
本来没有名称可以标记,但是能够燮理阴阳,生发消长养成天地间的万物。
如此玄妙,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,又怕后人无所适从,就依据天理的推测,起了一个定而不可移的名字,就叫作“道”。

夫道者。
有清有浊。有动有静。
天清地浊。天动地静。
男清女浊。男动女静。
降本流末。而生万物。

这包罗万象的“道”,无微不至,无所不合。
也有纯洁,也有浑浊;也有动机,也有静意。不过在它没有发现出来的时候,凭俗人的眼光,是察不到的。
到了生育天地,才知道天能周行不息,地能载物不辞。
到了生人的时候,才知道男秉乾道而成,所以为清为动。女秉坤道而成,所以为静为浊。
一切动静清浊的真理,都是由根本上分赋下来。阴阳相感,真理寓于其中,自然会生出天地间的万物来。

清者浊之源。动者静之基。
人能常清静。天地悉皆归。

这玄妙无边的大道理,蕴含着静浊动静。
可是细究清轻的天,却是重浊之地的起源。
因为九重天,本是一气流动而属于动,却是地静之根基。
人若是能够至诚无息的常清常静,自然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之中。

夫人神好清。而心扰之。
人心好静。而欲牵之。

上天所赐给人的元神,本来是纯洁无染的,虚空无碍的。
因为受到人心的扰乱,便将灵明的元神给蒙蔽着了。
人降生后的初心,无嗜无欲,也是很安静的。
因为渐渐的长大起来,知识渐开,薰陶渐染,有了私欲之念,受到俗情物欲的牵动引诱,便将人心驱使的如失疆的劣马了。

常能遣其欲。而心自静。
澄其心,而神自清。
自然六欲不生。三毒消灭。




如果能够永久的将一切私欲杂念格除了去,人心自能平静不妄动了。
心不妄动,再加上澄清的功夫,元神自能洒洒脱脱,虚空寂静,一点挂碍也没有了,不用再去造作勉强。
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决不会再发生出来。
贪、嗔、痴,也就消灭无踪了。

所以不能者,为心未澄。
欲未遣也。

之所以不能做到这样的原因,是因为心中的杂念没有澄清,私欲没有除尽的缘故。

能遣之者。
内观其心。心无其心。
外观其形。形无其形。
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。
三者既无,唯见于空。

能够遣除物欲的人,回光返照。
内观自心连心也没有了,哪还有什么欲呢?
外观其形连形也没有了。
远观其天下的物连物也没有了。
心、形、物,其没有的原因,是因为自己一性圆明,超然物外。
不为浮俗所缠,明了身心幻境,万物无常。
不被声色所迷,朗然天真,妙意得存。
这样玄之又玄的性理,真是不能一言而尽其意的。

观空亦空。空无所空。
所空既无。无无亦无。
无无既无。湛然常寂。
寂无所寂。欲岂能生。
欲既不生。即是真静。

如果能空到极点,无所再空了,所余者是一个“无”字。
然而这个“无”字亦应用功夫把它没有了,到此地步,这个“无”字功夫都不应存在。因为有所住,即不为真空,如何能生妙有呢?

既然“无”的名字,“无”的功夫都没有了,这时方入于清幽常久的安静境地。
但是寂静到了极点,亦不知其所寂了。此时的心性,已然离开尘俗的境界。
私欲杂念,怎能够再生起来呢?
私欲杂念之心,既然不能再生,这才是真实的清静。

真常应物。真常得住。
常应常静。常清静矣。

用那真常不变的理,来应付万事万物,能够真实不虚的去作,便能得万物的性理。
不但是平时如此,即便应于万事,亦是有事则应,事去则静。
果能这样平静,自强不息作去,便能永常虚空无碍寂然安止不动了。

如此清静。渐入真道。
既入真道。名为得道。
虽名得道。实无所得。
为化众生。名为得道。
能悟之者。可传圣道。

(金刚经里也有类似说法: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)
既然能达到如此的清静,就可以渐次的步入真道了。
既然得入真道的门径,便可以说是得道了真道。
虽如此说,确乎毫无所得,还必须普化有情,同登彼岸,方可称为得道。
能悟透了这个道理的人,才可以传布圣人的心法。

太上老君曰。
上士无争。下士好争。
上德不德。下德执德。
执着之者,不明道德。



老子说:
上等的贤人,因他深明大义,故没有什么争贪。
下等的愚人,因执着己见,不察情理,总是好起争贪。
上等有德的人,行了有功于世有恩于人的事还不以为是德。
下等无德的人,有心种德,作一点有德的事,便要自持有德了。
因他不明道德的真义。

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。
为有妄心。

众生总是认假不认真,皆因妄心所致。
因妄心一动,道心难现,离道愈远,所以不能得着真道。

既有妄心,即惊其神。
既惊其神。即着万物。
既着万物。即生贪求。
既生贪求。即是烦恼。

有了贪妄心,就要惊动那喜动而不喜静的“识神”。
识神被惊,心意外驰,便要着于万物了。
既然接触了万物,就要生出不想离开,而要索取的心。
但是天下的事,哪能尽如所愿呢?
如果求之不得,立刻就是无穷的烦恼。

烦恼妄想。忧苦身心。
便遭浊辱。流浪生死。
常沉苦海。永失真道。

对于万事万物,如果有求不得的时候,便会生出烦闷恼怒的情绪来。
由烦闷恼怒中,便要想入非非,妄念一动给身心添无穷的苦恼。
便要遭到许多的污浊耻辱,惹得漂泊下流,转变生死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恼境遇中。永远的迷失了真常不朽的“道”。

真常之道。悟者自得。
得悟道者。常清静矣。(全文完)

真实不虚,常久不变的圣道,能够有悟性的人,自然会得着真意。
得能悟透道理的人,便能永久皈依清静,不生不死了。
真道是常存的,无时不在,不生也不灭,她外包天地,内入毫芒,运行日月,长养万物,人能悟解,自然而得,得的不是外在的东西,而是道。善人常能守于清静,都是得到真道的人。

仙人葛翁曰:
吾得真道,曾诵此经万遍。
此经是天人所习,不传下士。

三国时方士葛玄说:(后世道教尊称其为“葛仙公”或“葛仙翁”,又称“太极左仙公”)

我殷勤求道,曾经无数遍的诵读《清静经》,才最终得道。

这本经书是为苦修天人之行的贤人善士学习使用的,不传给品行平平、学识一般的人的。

●葛玄留经教于世,劝悟后学之徒,凡言诵此经万遍者,即万行圆备,圆满之意。又说,万遍道备,飞升太空,万神之备,万遍既周,乃成清静之道。

●此经是天人习,不传下士:

天人,极阳之仙。天仙者,碧落飞腾,游行自在,两腋有毛羽,也叫羽客。凡是天仙羽客,住于三清之上,常行于经法,也不轻传下士。世人苦修天人之行,即谓天上人。凡欲修学之士,何不诵习此经,日有进修三业,若无退慢之心,是有进无退之士,也不令经传下士。圣人云:“经法流行于世,学人若遇须当宝而贵之,不可轻世,如逢贤士,有心即授,有善即传。”

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,
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,
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,
以上皆口口相传,不记文字。

我之前是从东华帝君那儿得到的《清静经》(也是不轻传于下士的),东华帝君又是从金阙帝君那儿得到《清静经》的(也是不轻传于下士的),金阙帝君又是从王母娘娘那儿得到的,(也是不轻传于下士的),都是口口相传,没有文字书籍可看的。(古圣人传授经法,都是内藏心腹,秘受经文,流通行化,并不记文字,世人就都不能见到。)

①东华帝君,又名木公、东王公、扶桑大帝,他掌管男仙名籍,男人成仙必谒东王公,女子成仙必谒西王母。

②金阙帝君:金阙,指天庭。金阙帝君,经书中说法不一,有经称是太上老君;有经称是太上老君随方设化,或号天皇大帝,或曰太一救苦天尊,或号金阙圣君。

③西王母,即王母娘娘、金母。是道教诸女仙之尊神,女仙之首,凡女人成仙必谒“金母”。

吾今于世,书而录之。
上士悟之,升为天官;
中士修之,南宫列仙;
下士得之,在世长年。
游行三界,升入金门。

自从我(葛玄)成道以后,我就书写下了此经,(传于下世,普遍流行,是要拔度后学之人)。

①上士悟之,升为天官:

上士,外炼形质,内养精神。外和其光,而同其尘,内修功而保其元炁,元炁是神之母,人能常存于元炁,下保于丹田,上固于泥丸,中守于绛宫,这样保于三元,内养于神。(神,炁之子。形,神之舍。神是身之主,身无主则不安,形无神而不立。)上达之士,常服日精,保于下丹田,饮月华,保于脑户。(脑户,指泥丸上丹田,属阴。所以用太阳精炁保之。)易经云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,能恃日月二景,扶身形而行之,必升为天官。五云五炁,是五行之正炁。凡上道之人,五脏既真,五脏炁自生五行,真炁化成五云,扶其形质,上游三界(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),下游十方(十方,指四维、上、下。)。三界十方俱无滞碍,然后升入上清,得位为天官之号。

②中士修之,南宫列仙:

凡学道之士,先顺炼肌,谓之宝玉(玉,指骨)。炼肺保津,谓之炁。(金,指肺。金石,指肾。丹,指心。)安心息气,保于肾脏,乃得延年。不是世间金石宝玉。这里所谓的金石,能保人性命。另据图南子云:如何外宝?即先要内保。如果能内保于性命,然后上参于上清圣文。(圣文,指上清秘宝之书。)下达玄微。(玄微,指下元肾)又据上清经云:南方有丹灵天,内有蕊珠宫,宫内有一真君号灵天君。又据是朱阳宫或朱陵宫。宫的一处有炎炎火炼池,池有七宝宫殿。也称紫阳宫。如果有下达之士,学道成功的,得到司命真君认同,录下姓名,奏上南宫,就得为仙宫之号了。

③下士得之,在世长年:

下士不能绝利一源,都求资身益命之道,或服灵药,或饵丹砂,或休名弃位,或淡静安神,或依倚林泉,或藏迹于朝市,内修至道,外合五常,或隐或见,体道合真,如斯不退,尚保延年,何况高士英贤,隐于嵩谷,学神人餐药而得白日升天。何故后人不能专至,即今西岳华山,山居隐士,丁陈二人,在世延年注名以入仙位,况后人不能相效,故举此数,喻乃明至道无偏求者必达。故本经云: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

④游行三界,升入金门:

灵宝经云:三十二天、三十二帝,第六名上明七曜摩夷天帝。名恬会延,此是欲界。虽有此说,凡学道但去其欲,即名真人。色界在二十四重天,无极云誓天为色界,其帝君号名飘驽穹隆。太素秀乐禁上天为无色界,帝君名龙罗觉长,此名三界,乃指天地而言,此为外约大纲之说,若喻人身而言,三界即三丹田。下丹田为欲界,中丹田为色界,上丹田为无色界。人若保守于三丹田,则精炁神存上中下三丹田之境,真人游于三界,若得三丹田,神俱足则自然升天。所以经云:形神俱妙,与道合真。《上清经》云:大罗天在三十二天上。《灵宝经》云:三界之上,渺渺大罗,大罗之境,惟有三清宫阙。莫不上圣高尊游于其上。学道人若先修内行,保固守于三元神,三元神俱备,自得升天,游行三清之境,出入金阙之前,朝拜太上、得为真人。故曰:升入金门。

左玄真人曰:
学道之士,持诵此经者,
即得十天善神,拥护其神。
然后玉符保神,金液炼形。
形神俱妙,与道合真。



①左玄真人曰:

左,指阳。玄,指一。左玄是道君之号,得一真人,是立其左右阴阳一的意思,所以称左玄真人。左玄真人号法解,大慈大仁,多请问因缘,下游五浊,救拔一切、复归三境。侍从尊慈,太上保之,称其名号。学仙之士,但能存一守于阴阳二炁,则为真人。何为守一,一者,道之本性,一为大也。又云身也,所以《西升经》云:爱人不如爱身,爱身不如爱神。爱神不如舍神,舍神不如守身,守身长久长存。学人未玄微,但且护形,爱炁轻物,贱名思虑不惑,则血气和平,如此即其一可存。阴阳二炁,即坎离之用,故谓为真人之身,然后朝于太上,皆得为道之臣也。上则参于三境,下则游于十方,开导众生,教化未悟,引接群生,普令得其道,此即为真人之所作也。
②学道之士,持诵此经:

持诵,依本曰读,离本曰诵,学道之士,若能解心正,道念不退,依法奉修如对太上,行住坐立,常持专一,是谓诵经。
③即得十天善神,拥护其身:

十天,指八方和上下。《因缘经》云:每月十直斋,各有善神直日,也为善神。且人有三业六根,身形之业,故有十恶。

(十恶,指淫、杀、盗、贪、嫉妒、恚、恶口、两舌、妄语、绮语。),

(十善,身不妄动,心不妄动,意不妄思,性不妄乱,耳不妄听邪声,口不妄言绮语,目不妄视邪色,鼻不妄受邪秽,舌不妄食邪味,识不妄受于惊怖)

十善既生,十恶自灭。乃得真圣相护,此句言学道之士心常念道,持诵真经,即得善神拥护。
④然后玉符保神,金液炼形。形神俱妙,与道合真:

玉符,指玉皇之符。令人学道,功圆行满升入仙阶,先得玉皇符命,然后升仙。玉符于身而论,可明中元之事。(中元,指心。)

学人之心,若能安静,自然无染于尘垢,清静而保固形神。

上等之人,悟炼金液之道,以固形质。中士未悟,身外求乐,合和修炼,以宁性命。

若论出入之道,亦先固形体,然后养于神识,而形体固,形瘦力倦。神者,为彼之主,主安则外固,假如世之屋宅,无人则不能全。内外之事,也是这个道理。

故经云:我身乃神车,神之舍,神之主。主人安静,神即居之,躁动神即去之。又说神生形,形成神,形不得神不能自主,神不得形不能自成。形神合同,更相生更相成,这是表里相应之道。

又说:神常爱人,人不爱神,神常爱人,愿其人生,人不爱神,为心所忧。心也是神,其神名叫灵童,能恶能善,能昧能明,能喜能怒,能正能邪。使意马如风,驱心猿如箭疾。巧生千种,机出万端,皆在此神。

《内观经》云:

心即是神,非青非白,非赤非黄,非大非小,非短非长,非曲非直,非柔非刚,非厚非薄,非圆非方,变化莫测,混合阴阳;大包天地,细入毫芒;制之则止,放之则狂;清静则生,浊躁则亡,人能清静内修至道,制伏其心,心既安静,其神则生。

神生则形固,形固成神,神藉形而成,形藉神而生,形神相藉,安静修功,形固神全。

所以说:形神俱妙,内外相应,自然与道合真。

正一真人曰:
人家有此经,悟解之者,
灾障不干,众圣护门。
神升上界,朝拜高尊。
功满德就,相感帝君。
诵持不退,身腾紫云。



①正一真人曰:
正,即真。一,为大,也指心。心是南方太阳之象,原处北方。因何太阳处于北方,为坎离中有一画,故为一阳,是谓心。一是阴中阳位,二是阳中阴位,此是五行反复之理,阴阳变化之用,是谓正一。
正一真人,指汉天师,姓张,讳道陵,今为三天大法师,位任正一真人,又为三清度师,居圣真之位,曾炼五行,修功为国,扶衰救苦,除害兴物,利济庶民,功圆行满,超凡成圣。位居高上正一真人。人若能修炼其心,自然关府通泰,神和气畅,皆由正一之事。
②人家有此经,悟解之者,灾障不干,众圣护门:

家,此指身。经,指心。真人曰:家有此经,若能悟解玄微,清静身心,修行念道,持诵不退,即得众圣神人护卫其门,即得神人护门则灾障不干于家庭,邪魔无犯于住止,皆因主人清静,故得神明护门。内比喻则家犹身,心为经。人能清静行其至道于心,则谓之有此经。悟,即觉。达,即解。通,作了。觉了则谓心有经。无经则未悟解,故有灾障,烦恼所生,若心了达,则无烦恼。

烦恼既无,自然清静。灾障不生,故不干。众圣护门,意思是指人身中有三万六千神,左三魂右七魄,身有一万二千形影,体有二万四精光,五脏六腑,二十四神,耳眼口鼻皆有,一一各有宫阙所居,人若清静,众神归身,各居宫阙,故云:众圣护门。
③神升上界,朝拜高真:

神,即心,道典云,聪明正直谓之神,阴阳不测谓之圣。故云心灵则道降,道降则神灵,神灵则圣。神明既圣,即可升。(升,登)。升登于上界。(上界,三界之上,三清之境大罗天)。

人能保精养气,爱神调和于元气,填补于脑,烹炼神水,变化精神,神气若全,即得上升三界,朝礼太上高尊,凡学仙之士,所说朝元,即有二种,一论天地,二论人身,即明三丹田,且三界朝元者,即上元、中元、下元。

上元上应玉清始炁所化,号天宝君,理玉清圣境清微天,总一十二部圣行之经,为洞真教主,下于人身中为上丹田。脑宫也号泥丸宫、帝君以主于炁。

中元者,上应上清元炁所化,号灵宝君,理上清境禹余天,总一十二部真行之经,为洞玄教主,下于人身中为中丹田,心府宫,帝君主于神。下元上应太清玄炁所化,号神宝君,理太清仙境,大赤天总一十二部仙行之经,为洞神教主,下于人身中为下丹田,炁海肾宫,帝君主于命,此三元、三宫、三宝,天地得之以成,失之以倾,人生得之以生,失之以死。

故《黄庭经》云:一身精神慎勿失。故要保爱。又云:仙人道士非有神,积精累炁以成真。此句言,凡学道之人,若能运用精华,存想神炁,朝拜三元,修功不退久而行之,自得真道。
④功满德就,相感帝君。诵持不退,身腾紫云:

功满八百,行满三千。(功行,此指修炼的功行。)学人若能行胎息之道,日行八百,即可以升天,功行感应,自然升举。

古德云,功圆行满升为金阙之臣,独步玉京之上道。学人若能专守三宫,朝拜真元,百节阙府,自然通泰,万神和畅。

相感帝君,指既存守三元,三元各有帝君,诵持不退,则心念正道。身腾紫云,指内观之道,乃有正说,人有五脏属于五行,人若修炼五行真炁,传于五脏,故为实腹,五脏真炁既成,自然尸解,出有入无,变化自在,存亡恍惚,此为得道之中也。

紫云,指五脏真炁结成,紫云乃是上天诰命之炁,故凡得道之人,皆是乘云而去,上升三境,朝拜太上高尊,以表得道人证于尊贵之貌。此句言至心修道必然成道。

现在的中国道教就是由正一派和全真派为主组成的。在全真教创立了之后,王重阳把《清静经》列为了修行课,所以总会给人造成一种感觉,就是《清静经》在教道的地位就好像《心经》在佛教的地位。

《清静经》的风格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,经文中借用了佛教的词汇和佛教的概念,它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在南北朝到唐初这段时间。佛教传入中国之后,大量吸收并借用了中国道家思想概念,中国的道教也同样吸收了大量的佛教概念,它们相互之间都是有借鉴的。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东方周易论坛

GMT+8, 2024-11-21 14:57 , Processed in 0.051779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